地下矿复杂条件下集束孔大爆破
完成时间:2005年3月
工程地点:广西南丹铜坑矿
完成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华锡集团铜坑矿
项目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孙忠铭、张友宝、李仕庆、陈何、苏家红、姚根华、玉子庆、刘建东、潘家旭、吴桂才、罗先伟、余斌、余阳先、韦方景、杨伟忠、蔡汉迁、王湖鑫、董卫军、曾伦生、莫荣世、夏海亮、文衍瑜、刘孟宏、袁向全、谢源、韦可利、吴增强
撰稿人:孙忠铭
2002年,由中国工程院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广西院士行活动曾就铜坑矿特大事故隐患治理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题讨论,明确指出铜坑矿特大事故隐患治理的迫切性和可能的技术途径。据此,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与华锡集团合作于
华锡集团公司铜坑矿是一座有30余年开采历史的大型地下矿山。开采的三大矿体自上而下依次为细脉带、91号和92号矿体,三大矿体在竖直方向上局部呈重叠状态。最早开采的细脉带矿体自1976年发生自燃,形成了一条无法根治的火区,造成后续回采顺序的紊乱,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不规则分布的空区。随着矿山生产建设的发展,矿山的主要采区已逐渐转移至下部的92号矿体,形成了上下空区群,矿山地压控制更加困难。1998年起,采场局部垮塌和岩层移动时有发生,继而开始出现局部贯通性垮塌,同时为保证下部采区作业安全所留的隔火矿柱已呈现不完整状态,控制火区蔓延和防止地压灾害的难度越来越大,细脉带矿体剩余的360万t矿石无法回采。下部92号矿体的采矿作业受到直接威胁。1997年被广西列为特大事故隐患区,2002年列为国家重点安全隐患整治项目。
为了根治火区隐患和地压灾害,同时对矿石资源进行回收,华锡集团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开展细脉带事故隐患区的治理工作。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是大型国家综合性研究院所,在矿山工程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工作,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高效采矿技术、大规模爆破技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技术。2003年10月,华锡集团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共同合作,开始进行适合铜坑矿具体情况的治理方案、相关技术的科技攻关。自2003年开始,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与华锡集团铜坑矿合作,经多次调研分析和论证,决定采用局部充填,强制崩落,强采强出,封闭覆盖的综合治理方案,治理范围划分为三个爆区,分阶段实施爆破。
第一爆区位于细脉带采区
束状孔的爆破抵抗线5~
爆破凿岩硐室位于原有采准进路中或两侧,高
按照预定方案要求,先后进行了第一爆区采准和爆破技术设计,爆破条件模拟试验,爆破有害效应计算和安全范围圈定,以及工程施工和爆破施工组织设计等工作,并于
第一爆区爆破崩落面积为
爆破作业严格按爆破设计的技术要求和爆破施工组织设计的程序进行,总计投人人力1200人。自
第一爆区成功实施大爆破后,矿山即组织大量放矿,采区生产能力可达2500~3000t/d。矿石回收率68%,贫化率20%。年效益可达1.75亿元。
第一爆区的成功爆破基本消除了铜坑矿细脉带的空区,使爆区范围内